如何利用內外盤操作
在上週上下800點的行情中,不少人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,那就是台指期內外盤掛單,出現了少有的無量tick(點位上沒有任何掛單)。
因此不少人詢問低手哥這個問題,藉著這個周末,就讓我們一起好好聊聊內外盤到底是甚麼,該如何利用來操作。
內外盤
內盤就是買方期望的掛價,外盤就是賣方期望的掛價。
所以我們常規上稱內盤為買盤,外盤為賣盤。
但一般初學者會有種錯覺,誤會成交在內盤是偏多,成交在外盤是偏空,這單純只是因為不太了解內外盤搓合機制所造成。
內外盤是買賣雙方期望但尚未成交的價位
按照常理,買方希望用最低的價格買進股票,相反的賣方希望將股票以最高價格賣出,但兩者期望落差太大就不會成交,股價也會僵持在那邊。
下圖為某股票內外盤掛單的狀態,我們可以看到價格正僵持在112.5-113.0這邊,如果買賣雙方都不願妥協,那價格自然就不會動。
但此時忽然有一筆23張市價賣出的委託,那內盤在112.5、112.0共20張以及111.5的3張單被『吃掉』了,而股價也會順勢往下移動2個tick,如下圖。
這時以系統就會記錄內盤成交了23張。
由這個案例來看你就能了解,成交在內盤是因為賣方積極所導致的成交,相反的,如果成交在外盤,那就是買方積極的成交。
所以簡單來說,內盤成交量越大就偏空,外盤成交量越大就偏多,在不考慮其他因素下是成立的。
以台積電為例,如下圖:
各位可以看到,台積電當日的內盤量為18089(張),外盤則是19730(張)。
這顯示買方較為積極。
這也可以藉由比例上來觀察,也就是內外盤成交筆,如圖片上內外盤數據下的比例條,外盤成交佔了52.17%,內盤佔了47.83%,這數據顯示多方雖較為積極,但並沒有到壓倒性的獲勝。
所以說,我們可以藉由內外盤來作為多空判斷的依據嗎?
答案當然是:不行!!
因為剛剛所假設的狀況,是在沒有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擾下所推得的結論,但實際搓合的狀況遠比這種基礎假設複雜的多。
而影響最大的原因,不外乎是:
主力的控盤。
主力作價的方式
內外盤絕對不代表當日的方向以及漲跌情形。
我們不時會看到下跌時出現外盤大於內盤,上漲時內盤大於外盤的狀況。
這就是所謂的主力作價,慣用的方式如下:
主力用幾筆單故意將股價打下來,然後在外盤1檔、2檔掛賣單,然後去買自己掛的賣單,這樣會使股價小幅上揚或是橫向盤整,但卻能讓外盤大於內盤。
主要的用意在於讓人誤以為股價即將向上攻擊,然後到貨給投資人。
如下圖,假設主力先用一筆市價賣單10張將股價打掉3個tick,自己在外盤1檔與2檔掛賣單,然後再去自己買自己的賣單,就會形成股價反而小幅上升1個tick,外盤大於內盤的狀況。
而一般投資人常會誤以為這是主力在防守,在低檔吃貨,進而導致搶進股票時被倒貨。
如何預防主力作價
由剛剛的案例來看,內外盤只是一種多空雙方的積極程度的量表,但積極並不代表就是方向,但一般散戶如何避免這種狀況 ?
讓我們先從下面兩檔股票的內外盤掛單來討論。
第一檔股票 5 檔的內盤掛單總共為 36 張,第二檔股票台積電則是約 8000 張掛單,如果主力想要在兩支股票作價,你覺得他會選哪支 ?
這樣講如果不能理解,我們就用金額來換算。
如果要摜壓股價 2 個 tick ,第一檔股票主力所需要的花費約為 1.7 萬元,而台積電則需要花費 5.88 億。
如果你是主力,你會選擇在哪一檔股票作價 ?
或是說,有多少人能在台積電作價 ?
因此要避開主力作價的股票,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低價、成交量低的個股,因為太容易遭到特定人士控制。
內外盤是一種短線指標
看完剛剛所敘述的,內外盤只是一種當日多空雙方較勁積極度的量表,長線上每天的內外盤狀況都會不盡相同,對於股票族而言,他較適合作為搭配日 K 平台建立後,短線上進場的輔助。
也因為適合短線操作的特性,因此較多人作為期貨當沖操作的指標。
這就是期貨內外盤。
台指期為大盤的衍生性商品,參與人數眾多,也因此在這非多即空的市場中,內外盤的積極度確實可以作為一個參考指標。
不過相信各位使用過這個指標來操作,結果一定不那麼好。
最大的原因在於期貨內外盤的數據,常常是當你確認後指數就已經在高檔貨低檔了,甚至出現跟盤勢逆向的狀況,以周五為例 :
整體為多方走勢的盤勢,但周五的內外盤狀況則是 處於偏空狀態,如下圖的紀錄所示,內外盤為-2045口。
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訊息,那就是不能單單以內外盤作為方向判斷的標準。
如何正確的使用期貨內外盤操作
利用期貨內外盤操作,數據相對的變化比絕對數字來的重要許多。
因期貨存在著多單進場、多單出場 ( 空單沖銷 ) 、空單進場、空單出場 ( 多單沖銷 ) 。
無論是哪一種型態,都代表著在內外盤上的成交,所以成交的意圖就非常重要。
如何分辨意圖 ?
就是 『 該攻擊時要攻擊 』 。
讓我們用下圖為例 :
開盤後內外盤偏多,為 +560 口,但幅度上並不明顯。
早盤過高後拉升到 +1520 口,顯示這波拉抬確實有積極的買盤成交在外盤。
第二次過高接近 7900 時,內外盤差為 +1037 口,較之前的數據下降,顯示持續攻擊的機率下降,抑或是獲利的多單已經開始出場,因此在內盤於高檔出現成交,所以內外盤數據下降。
第三次過高內外盤差數據再度降低,可以判斷今天攻高意願極低,早盤進場的多方不斷獲利了解出場。
接著於平台時內外盤差開始由正轉負,早盤短線多方的人都已離場,這也是早盤做多的人最明顯的退場時機。
午盤下殺後內外盤數據偏空且擴大來到 -1277 口,之後開始反彈到平台,最後數據為 -2045 口。
運用期貨內外盤操作必須掌握到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,就是攻擊時數據不該降低。
因此在早上出現的狀況就是背離。
這背離所顯示的意義,是攻高後積極追多的人減少,如果追多的人持續增加,外盤將會持續成交並擴大其數據。
所以在判斷出現背離時,多單持有者應先退場觀望。
一定有人會問,那尾盤那一段呢 ? 為什麼殺下去後又彈起來,但數據卻不斷變差 ?
這時低手哥計就必須告訴大家另外一個中線上非常重要的判斷數據,那就是大盤的內外盤家數。
大盤內外盤家數
台股在早盤時,大盤多半會依照期貨籌碼的調整而跟著期貨走勢行進。
但於盤中時則會回歸到中線趨勢方向,也就是轉為大盤來領導。
大盤為所有成分股的組成的指數,只要整體的買盤 > 賣盤指數就會上漲。
由這個觀念就能衍生出,如果多數的個股都成交在外盤,即顯示買盤較為強勁,這時就能判斷大盤具備上漲的動能,期貨也因此會被帶動。
由下圖可以得知周五的狀況 :
在下殺這一段後,雖然期貨內外盤呈現偏空的狀態,但大盤於外盤成交的家數開始大於內盤的家數,代表大盤已有實體買盤在支撐,所以開始反彈。
這個判斷不僅可以運用在當天中線上的轉折,更能利用於急漲急跌時的判斷,如下圖 :
在一波急殺後,大盤外盤家數仍持續提高,代表低檔的買盤強勁,所以指數不斷走高。
不過在這邊也必須提醒各位,在使用這項數據時必須注意時間點,早盤這大盤內外盤家數並無法作為判斷依據。
早盤因正處於買賣雙方調整籌碼時的搓合,所以很難出現內外盤交叉的情形,必須要等待盤勢沉澱後,所出現的數據才具有參考性,而這時間點應是盤中。
結論 :
1. 內外盤代表的是雙方期望但尚未成交的掛單。
2. 要避免主力作價,最好避開低價、成交量低的個股。
3. 期貨內外盤差的判別方式,應放在相對數據的變化。
4. 大盤內外盤差可作為盤中時的趨勢判斷,但於早盤時應避免使用。
5. 內外盤數據為短線數據,應搭配其他數據一併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