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作者在寫書時,第一本最有料,然後第二本開始灌水,一半有料一半講群眾喜歡聽的東西,第三本就開始喧嘩取眾,為成為偶像做準備。
或許這就是商業性質吧,但看在每個作者出書都打著"不為賣書,只為分享"的自序,再和後面書本所寫的內容,多少都覺得有點諷刺,畢竟書本前後不過百來頁,在這麼短的距離就打自己的嘴巴,我覺得也蔚為奇觀了。
前陣子看Sway的第三本著作,發現已經不如之前那麼有料,書本的內容已經開始呈現恐嚇民眾,讓民眾對於房市有著錯誤的恐懼,且書本中也有嚴重的錯誤,不清楚是因為法令不清還是刻意要嚇唬讀者,不過不管哪個理由都很不可取。
(截至目前為止Sway已經出有聲書了,當初說不露臉現在也露臉了,這證明了人的原則其實是很浮動的,我承認如果有大批鈔票放在我面前,我的原則也會很鬆動)
最近又看了王伯達所寫的書,我原本對他印象還不錯,但沒想到他也開始跟Sway有一樣的情況。
我個人認為,這多少因為有料寫到沒料,但還是要出點東西賣點錢,最後變成人家的大師,內容品質大幅降低也是很合理的,畢竟後期書中的重點已經不放在書本到底有多有料了,而是處處有著讓你覺得世界很危險,感快來上課的上頭了。
我不清楚王伯達先生是從哪場演講中,發現所有的聽眾都認為"房價只漲不跌"這種訊息?
從作者之前的兩本書(民國100年大泡沫 & 美元圈套)作者都有用很明白的數據來加以推測,這點我很讚賞,雖然我從不認為過去的數據可以代表甚麼,但這種看證據來推論的方法是非常正確的,姑且不論結果正不正確,但思考方式沒錯。
前兩本書作者很明白的想表達一個概念,房市有危險,這危險會傷害過於樂觀的人們,讓他們蒙受很大的損失,所以作者藉由數據來佐證他的觀點。
所以我認為作者想在市場上表現出一枝獨秀的概念股,藉由與眾不同的論調來達到市場區隔的目的,很明顯的,他辦到了,即便民國100年沒泡沫,他仍能有一套說詞,這就是"專家"的功力(這句不是貶抑,而是專家就是有這種能力)。
所以他想表現出,他就是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聲音,只有聽他的才能獲得解救,站在行銷立場這倒也沒甚麼不對。
不過看到他書本所寫的,他的演講場子下面"聽眾都認為房價只漲不跌",這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理論,而不惜撒的漫天大謊了。
因為他的觀點不太能改變,目前房價高是大家都知道的事,所以我也認為說跌比說漲還有機會發生,但這不代表這一定會發生。
作者這套說法似乎在講,目前市場上大家都覺得一片看好房市,認為房價會一直漲一直漲,所以他該站出來提醒大家房市其實很危險,他做到了預言家的角色。
但就實際市場來看,時間點一樣,可是周遭朋友有人看多也有人看空,差別只在比例。
我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是"當擦鞋匠的小孩都在跟你討論不動產,所以你就該退出不動產行列"這樣的概念,但實際上目前市場就是還沒發生一面倒的情況,媒體也沒有各家都在報導房市一直漲的消息,新聞許多也在報導房價過高,專家看空的相關消息。
硬要來說,看空者還比看多者佔了優勢,人數也比較多,那這樣又怎麼能符合作者所說的那種極多數壓倒性勝利的情況呢?
我的看法是,現在一般民眾其實跟作者是站在同一線上,說明白些,這是大家都有感受到、也認知到的情形,再說的明白些,就是作者的觀點其實沒有甚麼特別的地方,他與一般多數民眾看法無異。
但看法無異可不能承認自己看法那麼淺薄,所以只能藉由人事時地物都很模糊的一個事件,藉此想要表達給讀者"大家對房市都很看好,所以你要小心"的觀點。
我很好奇當日的演講有多少人,真正有經過統計嗎?真的就如作者所說一面倒認為房價只漲不跌嗎?
從一個原本這麼精確的人,寫到用這樣的話語來唬弄讀者,雖然也是基於自身目的,但我仍認為不可取。
- Jul 04 Wed 2012 22:01
喧嘩取眾的三部曲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